天文英才班同学赴国家天文台参观学习

发稿时间:2016-01-08,作者:浏览次数:165

  6月24日晚,天文英才班的同学踏上了国家天文台观测、实习的路程,25日中午先来到国家天文台总部,国家天文台严俊台长给大家做了报告,介绍了国家天文台的整体情况,然后,国台研究生部的杜红荣老师就同学们感兴趣的国家天文台研究生招生、培养、就业等情况做了详细介绍,并回答了同学们的提问。

  下午大家前往国家天文台怀柔太阳观测基地参观,先由杨尚斌研究员做报告,给大家介绍了怀柔太阳观测基地的情况及太阳多通道望远镜的运行、观测研究现状。随后组织同学们实地参观了太阳塔、多通道望远镜及观测控制中心。

  参观完怀柔太阳观测基地后,经过3个小时的路程,大家来到了位于河北省承德市兴隆县,位于燕山深处的国家天文台兴隆观测站,进行短期的参观学习。兴隆群山环绕,郁郁葱葱,兴隆站是中国最大的光学观测基地,其中有85厘米反射望远镜,60/90厘米施密特望远镜,60厘米反射望远镜,以及新建的100厘米望远镜和50厘米望远镜,还有属于中科院光学联合开放实验室的2.16米和1.26米望远镜,更有新建的远东地区口径最大的4米的郭守敬望远镜(LAMOST)。

  26日上午由国家天文台张天萌博士先做了“国家天文台兴隆观测基地”的报告,向同学们介绍了兴隆观测基地的由来和历史、研究方向,及几个主要望远镜和相关观测知识。后面张天萌博士又给大家详细介绍了望远镜的观测。

  下午同学们在张天萌博士和黄垒博士的带领下分批参观了施密特望远镜和2.16米望远镜,详细了解了望远镜的历史,构造,主要功能,以及天文观测的基本流程。

在施密特望远镜圆顶内,由于是白天,没有运行。但同学们现场了解到,在天文观测时,为了获得较高的信噪比,只能用液氮冷却CCD至-100℃,以压制热噪声。施密特望远镜现在性能良好,具有较大的视场,能够灵活地调控,通过多色测光,可以系统地研究近邻的星系、星系团的特性。在这个研究领域,国家天文台与中科大天文系开展了长期的合作,并取得了一系列积极的成果。

  根据黄垒博士的介绍,大家知道了2.16米天文光学望远镜是由我国自主设计和建设的大口径精测型望远镜,于1989年在兴隆基地正式落成。2.16望远镜的有效口径为2.16米,具有卡塞格林焦点和折轴焦点,两个焦点转换极为方便,仅需要1分钟,这在世界上是个创举。216望远镜装备了BFOSC暗天体相机谱仪、卡塞格林低色散光谱仪、多通道高速光度计和折轴高色散光谱仪,能够开展多种天文课题的观测研究,是一台功能完备的多科学目标天文望远镜。该设备竣工以后,长期保持在远东地区的观测优势。由于其地理位置的稀缺性,不断有国外天文学家到兴隆使用该设备进行观测研究,在国际上具有一定的显示度。

 

  同学们参观了一个个天文望远镜,现场感受到了中国光学实测天文学的魅力,不管从外观还是内部情况,都给了大家很强的冲击。

27日张天萌博士给同学们又做了一场有关观测数据光谱处理方法的介绍、演示报告。晚上同学们实地参观了公共天文台,用小型望远镜实地观测星空。由于兴隆山区灯光污染远远小于合肥市,同学们第一次观测到了美丽的银河系旋臂。不时掠过夜空的流星雨,缓缓移动的人造卫星,都给大家十分新奇的感受。

  28日上午,国家天文台LAMOST首席科学家赵永恒研究员和施建荣研究员又分别带领同学们参观了郭守敬望远镜(大天区面积多目标光纤光谱天文望远镜,即LAMOST)。

  通过几天的参观学习,同学们对实测天文学有了一些初步的了解,进一步激发了大家学习天文知识的热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