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STC Astronomy Colloquium Series: 2025 Spring
使用JWST对高红移类星体宿主星系的研究进展
丁旭恒 教授
武汉大学
2025/04/01, 4:00pm , the 19th-floor Observatory Hall

报告人:
丁旭恒,现为武汉大学天文系教授。2017年在北京师范大学获得博士学位,之后分别在UCLA和东京大学Kavli IPMU完成了博士后工作。在国际主流期刊发表SCI论文60余篇(一作文章15篇),总引用4700余次,H因子32(ADS)。担任NASA国际观测计划项目负责人,詹姆斯韦伯空间望远镜(JWST)观测时间与科研基金评审专家。长期担任ApJ,MNRAS,A&A等期刊审稿人。处理了首批詹姆斯韦伯空间望远镜(JWST)的观测数据,首次探测到宇宙初期(z>6)类星体宿主星系的星光,为探索超大质量黑洞在宇宙早期的生长提供了观测依据。在2023年以唯一第一作者兼通讯作者发表于自然杂志的成果,被外媒评为JWST年度重大发现之一。2024年入选国家级青年人才。摘要:
在宇宙诞生后的最初十亿年里,超大质量黑洞以类星体的形式闪耀着光芒,这给天体物理学领域带来了一个谜题。我们需要提出合理的物理机制来解释这些早期宇宙中的超大质量黑洞是如何形成并迅速增长的。研究黑洞与其宿主星系之间的相对演化关系被认为是解开这一谜团的重要手段。然而,由于宇宙学效应,即使使用哈勃太空望远镜进行深度观测,也几乎无法探测到红移大于3的类星体宿主星系中的恒星。随着詹姆斯·韦伯太空望远镜(JWST)的启用,这一领域迎来了革命性突破。在本次报告中,我将分享使用 JWST的观测经验,重点介绍我们在Cycle 1项目中取得的突破性进展。其中包括首次利用JWST成功探测到两颗红移大于6的类星体宿主星系,并精确测量了它们的恒星质量,并研究了其与中心超大质量黑洞的关系。此外,我还将展示我们项目的后续研究成果,涵盖对高红移类星体宿主星系恒星形成历史的深入分析,以及我们Cycle 1项目中全部十二个低光度类星体宿主星系的系统性研究。